requestId:68815db09f9373.55472352.
8個月前,山西省呂梁山里的臨縣大禹鄉張家圪垯村來了個第一書記,村民們覺著就是個年輕后生,包養網和咱村老張家娃一樣,就是在太原上個班,沒個啥。
8個月后,300畝優質谷子、200畝道地柴胡、500畝高接換優清香核桃在村里包養看得見摸得著后,村民們的話題變了——
“韓書記那可是個大專家,我家那核桃樹,弄個枝枝就換成好品種了。”
“那叫高接換優技術。人家叫韓柏岳,是咱省農業廳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糧作科科長。”
“可不是嘛,自從地里換了優質的品種后,我這腦筋也換了,沒有優質的好東西,咋能賣下好價錢呢。”
2016年12月被選派到臨縣大禹鄉張家包養網圪垯村包養擔任第一書記后,韓柏岳開始了解熟悉張家圪垯的農包養業基礎,這是一個典型的貧困農業山包養網村,全村將近1500人,耕地只有2000多畝,且都是包養網缺乏水利條包養件的坡耕地包養網,完全是包養網靠天吃飯。全村不到400戶就有100多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面大,脫貧任務很重。
“應該看到,長期貧困的環境下,主動脫貧的積極性屢屢受挫,自我發展能力不足,才會有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生存的土壤。”韓柏岳第一把火先燒包養旺了村“兩委”的斗志。把強黨建、帶班子、凝聚“兩委”脫貧意志作為首要任務,在談看法的同時,也將辦法拋了出來。
“所以,我們要站在全省的盤子包養上,給村里謀劃產業,通過產包養網業的規劃提振老鄉的包養網脫貧信心,通過產業的布局轉變村民的發展思路,通過產業的逐漸壯大走上脫貧奔小康的路。”
韓柏岳與村“兩委”干部、全體黨員形成共識后,結合張家圪垯村地處干旱山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山西省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功能農業的規劃引導包養網,決定將村民們組織起來,分別成立了雜糧、中藥材和核桃合作社包養,采取集約化、規模化包養網和產業鏈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優質包養雜糧、核桃和中藥材產業。
“快種了一輩子地,還用年輕后生教?”籌措資金容易,說服和教育農民難。購置中藥材、核桃初加工設備之后,對規模化基地的建設和讓農民組織起來,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遭遇了新難題。
直路不通,繞一下。在精準脫包養貧工作中,韓柏岳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先后給10戶、11名學生辦理了教育助學金包養網13200元;給5戶貧困戶包養落實了產業幫扶貸款資金25萬元;給8戶貧困戶落實了危房改造補助資金9.6萬元。另一方面為貧困戶積極尋找致富門路,多次主動上門包養與用人單位協調,先后為12戶貧困戶推薦了就業崗位15個。
有作為才有地位。韓柏岳漸漸有了話語權,村民們也開始信任他。他利用機會,多次組織村民們參加山西農大教授和技術推包養廣人員舉辦的有關產業實用技術培訓,在村里培養自己的經紀人隊伍,建立電商銷售渠道。
科技為張家圪垯村村民打開了一扇門,讓他們看到了新品種、新技術、優質優價帶來的好光景。
“韓書記,下次有好培訓吼上我。”村民們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接包養網下來,優質谷子包養基地、優質柴胡種植、核桃林的高接換優變得順利起來。
治坡還要治窩。韓柏岳在為村里規劃發展產業的同時,還通過改包養網善村容村貌來提振大家的脫貧斗志。
他積極溝通爭取資金,給村里建起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一座;振興傘頭秧歌,幫助添置購買樂器和演出服裝;組織發動黨員群眾50人次,對路邊亂堆亂放進行包養網了清理和改造,修整文化廣場1處;栽植綠化喬木500棵,對街道進行包養網了沖洗包養……張家圪垯村的生產生活變得優質起來。
本報記者吳包養晉斌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